2010年2月11日 星期四

Crossing the Rubicon

義大利北部有條盧比孔河(Rubicon),源自亞平寧山脈,西向東流入海。



此河不甚長,又小,歷史名氣卻頗大。



依羅馬共和法律,盧比孔河是義大利本土北端、與外省之分界線,若將領率軍渡河南下,將被視為叛變。



西元前49年,凱撒帶領高盧軍團,越過盧比孔河,與羅馬的龐培決戰。



霸業之始。



日人?野七生(1937-) 的《???人?物語》(羅馬人的故事),第四冊寫凱撒盧比孔之前,第五冊寫凱撒盧比孔之後,使此河既為空間標記,亦成時間標記。





後來,Crossing the Rubicon引申成為「破釜沈舟」之意。





今天的盧比孔,早已乾涸,憑弔無門。







一條河,舟船可渡,置橋其上可渡,泳亦可渡,然心理障礙無解。





現在所有高中職都在搞社區化,雖然沒幾個人清楚什麼是社區,卻也本能地知道有個範圍。



在新店高中教書時,有個翡翠學園,景美溪是社區化的北界,跨不過。



台北市高中職也有社區化,但一定也跨不過新店溪。永和是異國。



何故?行政區思維、心理障礙是也。





戰後的永和,從中和北郊到台北南院,舒國治說:



「永和原是中和的北面邊郊。中和是中心,向外向北延伸,遂有荒蕪處的永和。且看主幹永和路、安樂路、中正路等,其門牌皆是由南向北、由小向大。三十年代末建川端橋,五十年代初又成了台北市最先考慮又最鄰近的疏散區,遂一變而成台北市的南邊後院(博愛街的「金甌女中」永和分校便是昔年疏散設施之例)。一九五八年永和自中和鄉析出為鎮,又因與台北市僅一橋之隔,其生態趨向及聚落形態頓時改觀,重要的房子與設施呈形在近河橋原本淹水不定時的沙洲邊,而不是近中和枋寮左近的原先心臟。」



於是:



「六十年代,在台北,任何人都有幾個朋友住在永和,每個小孩都有一二同學家住那裡。」





豈止六十年代。



每天中正橋上,多少北一、弘道學生,由爸媽載著,自永和奔向台北。



應該就是台北人的那幾個朋友、一二同學吧。





新店溪,實非社區界線,倒有僵化之行政區思維。







是怎麼樣的殘腦,會想成立一個甜甜圈形狀的台北縣直轄市?



以為改變生態可以改變心態,想得美!
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